本文约4600字,阅读约需要9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形义溯源
(273)
敝帚自珍——谈“帚”字
及“帚”字的巫觋意象
朱英贵
“敝帚”就是破旧的扫帚,喻指极无价值之物,“自珍”就是自己很珍爱。成语“敝帚自珍”的意思是指本不应被重视然而却很受重视,这个成语源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思》诗句:“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后人常用为对自己作品的谦称。那么,“帚”这个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为何呢?真的就是一把扫帚吗?本文就来谈谈这个从字源上看尚有争议的“帚”字,连及谈到“帚”字的巫觋意象。
一、“帚”字的造字本义究竟是什么
关于“帚”字的字形字义,一直众说纷纭,我们先来看许慎《说文》的解释。
《说文解字》卷七巾部:“帚,糞也。从又持巾埽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長垣。”
许慎解说的大致意思为:“帚”,就是扫除垃圾的意思。它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是由“又”、“巾”、“冂”三个构件会合成意的,表示人手持布巾在冂内擦扫。古昔时代的少康发明了箕、帚、秫酒。少康,就是人们常说的杜康,他葬在长垣。
用“糞也”来解释“帚”字,意思是打扫脏东西的动词意思。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觉得帚字不应该是动词意思,于是认为应该是“所㠯糞也”(所以粪也)而“所㠯二字淺人刪之,今補。”这样一来,“帚”就是打扫脏东西的工具(扫帚)这一类名词意思了。
然而,段氏还是顾此失彼,为了改动词义为名词义而将“糞也”前加“所以”二字,可是下文“从又持巾扫冂内”一句未变,那不还是动词意思吗?当然,许慎用少康作帚的典故也还是想说明“帚”就是名词扫帚的意思。可见《说文》及其段注对“帚”字本义的把握,都是处在动词义的“打扫”与名词义的“扫帚”二者的取舍犹豫不决之中。
那么,就像如今这样将“帚”字的造字本义讲成扫帚就对吗?也未必。因为《说文》及其段注都是依据小篆字形在解说,他们并没有甲骨文、金文的初文依据。因此要弄清“帚”字的构形理据和造字本义,还是得依据它的初文形体才行。(参见下图)
“帚”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看了上图甲骨文与金文的“帚”字,就会发现其构件中既无“又”(侧面手形),也无“冂”,更无“巾”,甚至连会意字都不是,而是一个独体象形字。据此判断,甲骨文出土后的学人也是意见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一是孙怡让首先提出“帚”在卜辞中用为“歸”(归),王襄、叶玉森、吴其昌等人也持这种看法,认为“帚”可能是“歸”的假借字。
二是董作宾认为“帚”应读作馈,是“馈”的假借字。
三是郭沫若、孙海波、李孝定、赵诚等人认为“帚”字在卜辞中假借为“婦”(妇)。
四是罗振玉认为“帚”就是扫帚的象形,下部象其柄末,上部为扫帚头部,有些字形的中部还有安放的支架,整个字形就象一把扫帚立于支架之上。(见《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五是唐兰认为“帚字之形正象王帚一类之植物,以其可为扫彗,引申之,遂以帚为扫彗之称,习久忘本,遂不知帚字之本象树形矣”(《殷墟文字记》24-25页),认为帚乃象形字,其本义是可以作扫帚的一种植物,后引申而为扫帚。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采用唐兰之说,认为“帚”字“象帚形,古以某种植物为帚,今犹编秫秸为之。”
以上各持己见的解释都是研究甲骨文大家的判识,不能不引起后学的重视。那么“帚”字的造字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二、“帚”字的字形解读及初文本义
综上所述,自从“帚”字的甲骨文形体得见天日之后,古文字学界要么将其解读为“歸”、“馈”、“婦”等字的假借字,要么沿袭《说文》的思路,将其解读为扫帚或者王帚一类植物的象形,但都未能获得一致性的公认,至今仍处在存疑待考的境地。
当然,现当代学者也有对“帚”字形义的更新见解,较有代表性的是如下两位女博士的两种不同说法:
一是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陈筱芳博士认为:“帚”是“婦”(妇)的本字,其本义不是扫帚或扫除或可作扫帚的植物。就字形而言,卜辞的“帚”字不是三部分构成的会意字,而是如唐兰先生所言为象形字,不过,不是象树形之植物,而是象一位美发盛装的女子,上部象其发,下部象其衣裙。(见陈筱芳《帚字新解》一文,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二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04级博士张素凤认为:卜辞中“帚”的身份是巫觋(xí),其造字理据是“托魂树”的象形。(见张素凤《释帚》一文,载《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
拙论认为,陈筱芳博士的“帚”为妇人形象说固然新颖,且言其字形上部象女子长发尚可理解,但说其字形下部象其衣裙,似乎不好理解。拙论认同张素凤博士关于以托魂树形象表现巫觋身份这一构字理据,因为“帚”字的甲骨文形体很多,可见它必定代表的是社会活动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祭祀活动。(参见下图)
“帚”字的甲骨文字形
由上图可以看出,“帚”字的甲骨文字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上图分隔线左部区域的16个字形,它们的中部都有类似于甲骨文“朿”字中部的符号;二是上图分隔线右部区域的26个形体,它们的中部都没有类似于甲骨文“朿”字中部的符号。其实这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可以认为前者是复杂写法,后者是简省写法。
因为“帚”字的甲骨文字形很多,我们不妨猜测:造字时代的先民没有必要为扫帚或者妇女单独创造一个字,并且在卜辞(占卜活动)中如此多次地使用这个字。只有用祭祀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帚”字的初文本义,才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以“帚”为构件的“婦”、“歸”、“寝”等字的初始含义。
张素凤博士的《释帚》一文在引用了甲骨卜辞中“帚”字出现的上下文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并且在借鉴了民俗学一些地方志记载的托魂祭祀活动的文化背景下,揭示了“帚”字的构字理据和初文本义是在祭祀活动中用托魂树形象来表现巫觋身份,也就是说“帚”字的构形就是先人认为是托魂树的后人用来制做扫帚的植物,并且也只有用托魂树形象表现巫觋身份这一构字理据来理解“帚”字的初文本义,才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后来“帚”获得扫帚引申义的字义演变依据。谨此引录她的几段论述:
古人造字都是有理据的,所以要正确诠释一个古文字的造字本义,必须考虑造字者所处时代的生产生活特点和思维习惯,即其生活习俗。而这些习俗有的已经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消失,无从查考;有的保留在古籍和神话传说中;有的则在某些地区的习俗中有某种程度的遗存。所以,考释古文字必须综合运用古文献、民俗知识、考古发现、神话传说等多重证据。
卜辞中帚的身份是巫觋,其造字理据是什么呢?民俗调查中,“托魂树”的形制给了我很大启发……虽然“托魂树”的名称和形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引魂”“托魂”的作用是相同的,而且其形制与甲骨文“帚”的字形十分相似,因此,我们推断,甲骨文“帚”取象于“托魂树”。
…………
在先民看来,死者的精魂离开躯体后,凭借托魂树飞向鬼神世界,通过焚烧托魂树,可以把死者的精魂送往最终的“归处”。巫觋的精魂可以脱离躯体,与鬼神世界相通,其精魂的载体是托魂树,巫觋能够接送鬼神,所用工具也是托魂树,这样,托魂树成为巫觋的身份的象征……
用象征人物身份地位的事物,表示具有相应身份地位的人,是先民造字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先民意识中,“斧”象征着最高军事统帅权,甲骨文就用斧之形表示最高军事统帅权的拥有者——王;权杖是权力的象征,甲骨文就用手拿权杖形表示权力的拥有者——尹(或君);同样,“托魂树”是沟通人和鬼神世界的凭借和象征物,所以用它来表示具有沟通鬼神能力的巫觋。可见,用“托魂树”表示巫觋是完全合乎先民的思维逻辑和造字规律的。
…………
“托魂树”和扫帚的外形十分相似,而汉字“形体对于它所记录的词义,只能是大致地、象征性的反映,不可能如绘画、摄影般地细腻精确。由于书写、记录的需要,字形总是向着整齐化、简略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不同的词偶然采用了同一形体的现象就在所难免。笔画越简单,象征性越强,数用的情况越容易发生”。所以“帚”字在卜辞中一形二用,同时表现“托魂树”和“扫帚”两个形象,即同时记录“巫觋”义和“扫帚”义。而卜辞的性质和用途决定了卜辞中“帚”字大都表示“巫觋”义。随着人治观念的增强,取象于托魂树的“帚”,使人首先想到的典型形象已不再是具有神力的托魂树和巫觋,而是世俗的“扫帚”;“妇”字所记录的词语也由原来地位显赫的“女巫”变为世俗已婚女子的通称。所以,《说文解字》把妇字解释为“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以上摘自《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刊发的张素凤《释帚》一文)
由此可见,“帚”字的构字理据取象于托魂树的植物形象,它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借助托魂树的植物形态构成巫觋的身份象征,“帚”字的初文本义当为能够沟通人与鬼神的巫觋。卜辞中的“巫”是指巫神,巫神是能够沟通人和鬼神的神;而卜辞中的“帚”是指“巫觋”,巫觋不是神,而是能够沟通人和鬼神的人。由于在祭祀活动中巫觋手持的托魂树后来也被用作扫帚,于是“帚”字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扫帚这一最为常用的直接引申义。
三、“帚”字的字义演变及其相关成语
“帚”字的初文本义除了见于甲骨卜辞之外,早已被历史所遗忘,它在字典中只有用作植物名的“王帚”和用作清扫工具的“扫帚”两种含义。而用做扫除刷洗秽物的用具的扫帚,又多是将类似于王帚一类的植物束其干散枝叶用其毫端,如:扫帚、苕帚、炊帚等。因此也就没有较为复杂的字义演变脉络。
下面仅谈谈“帚”字在成语中的含义及其相关成语。
含有“帚”字的成语不多,最常见的只有两个,那就是【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敝帚自珍”也作“敝帚自享”,“敝帚千金”也作“千金敝帚”,这两个成语也可以写作【弊帚自珍】和【弊帚千金】。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究竟应该写作“敝”还是写作“弊”,另一个是“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在意思上有无区别。
先看第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写作“敝”还是写作“弊”。
成语“敝帚千金”的源头要早一些,它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东观汉记·光武帝紀》:“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一个是《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东汉的《东观汉记》一书作“敝帚”,而三国·魏的《典论·论文》一篇作“弊帚”,显然“敝帚千金”的写法早于“弊帚千金”。
成语“敝帚自珍”的源头要晚一些,出自陆游的两首诗:一首是《秋思》诗:“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另一首是《初夏幽居》诗之二:“寒龟不食犹能寿,弊帚何施亦自珍。”两首诗均作“弊帚”,不作“敝帚”,可见当为“弊帚自珍”。
其实“弊帚”与“敝帚”都是破旧的扫帚之意,古人也并未深究“弊”与“敝”的取舍,故“弊帚”与“敝帚”两种写法往往并存,现代书面习惯,因为“敝”侧重于实指破旧,而“弊”侧重于虚指弊端,且“弊”字没有“敝”字笔画简省,故通常写作“敝帚”。
再看第二个问题:“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在意思上有无区别。
其实,“敝帚”就是破旧的扫帚,喻指极无价值之物。“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这两个成语都有本不应被重视然而却很受重视的意思。二者的细微区别在于:“敝帚自珍”常用为对自己作品的谦称,似乎有理所当然之意;而“敝帚千金”则是强调把自己并不一定好的东西视为宝贝,似乎有不该如此之意。至于内含的褒贬情感,那就要看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了。
相关链接:
汉字形义溯源(272):臼杵之交——谈“午”与“杵”
可长按上图右侧二维码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