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集娱乐、健身、竞技、观赏甚至通讯探测等多种功能,又和当代文化艺术及民俗节令密切结合,反映了我国传统玩具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早在汉代以前,我国采用固定翼飞行技术实现飞天被创制出来。它对后来飞机的发明和航空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萌作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据说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就挂着一只中国风筝,上边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国风筝约在12世纪已传到国外。
【走马灯和滚灯】
宋代创制出来的。走马灯的结构是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作动力,冲击灯上面类似风车叶片的风车使其旋转,从而使灯上装饰的图案跟着转动起来。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热气流产生机械旋转的装置。
它的基本原理与汽轮机、燃气轮机相同。这样的装置在欧洲16世纪才出现。另一种滚灯,它的内部结构主要来自古代"被薰"。是两个同心圆机环,机环内有轴,托着环内盛香料的小碗,转动薰球时,小碗可始终保持向上的位置,使其相对稳定。将其移到滚灯内使用,保证了滚灯在滚动时使灯保持稳定向上的位置。其科学原理和近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似。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玩耍类玩具
【陀螺】
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英文称之为“spinning top”,日本语中以“独乐”表示,称为“KOMA”。儿童玩具,形状略像海螺,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拨浪鼓】
是低幼儿童的玩具,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各地拨浪鼓的造型都不一样,有长形如腰鼓的,也有扁而似大鼓的,又有长宽相等鼓身垂直的,还有扁圆如烧饼的。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在鼓面上绘画花纹,或各种图案;也有的在鼓身上描绘花纹、点线;还有的把手柄加工成竹节或葫芦节,鼓上的双耳弹丸也很富于变化,有的用两粒小玻璃珠子,有的用两颗树种子,也有的用磨光的酸枣核,还有的用小木珠、小贝壳。
【阿福】
是惠山泥人中家喻户晓的形象。关于其起源还有一段“阿福降狮”的传奇故事。传说从前惠山上有一种妖狮,专门吃小孩子,后来来了两个法术高明的神仙,叫“沙孩儿”,降伏了妖狮,从此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安宁。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用泥土塑出他们的形象,取名“阿福”,家家供养。除了怀抱金毛大青狮的阿福造型外,还有“团阿福”、“小阿福”、“扑满阿福”等,均是惹人喜爱的儿童玩具。
【四喜人】
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美术造型,这种造型采用的是适形造型中的共用形,它是用几何中的形与形的部分重合和借用来造型。这种造型早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就有。如商周青铜器纹饰中有两只夔龙共用一个身体。敦煌藻井有隋朝时创作的“三兔共耳”图案。“四喜人”的来历传说是这样的。传说明初时江西才子解缙,五岁就熟读四书五经,进京赶考,深得皇帝赏识。
【空竹】
又叫“抖嗡”,是一种著名的民间玩具。用两根小竹棍拴线,缠在木轴上抖动,空竹高速旋转而发出声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为春季的玩具了,人们在胡同里、院落中抖响空竹,悠扬悦耳的声响便在北京城内此起彼伏。
【泥叫叫】
是一种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颜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适宜儿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种,如:鸟哨、鱼哨、猪哨等。
【挂虎、大座狮】
是民间用来辟邪的挂饰,用泥土和纸浆制成,有黑白、彩色两种,线条的变化很多,色彩的对比强。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挂虎从戏中的面具变化而来,后来被农民挂于门上,用以迎新驱鬼。
【蹴鞠】
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 “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跳绳】
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
益智类游戏
【七巧板】
是一种拼板玩具,大概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从我国古代的燕几图演变而成的。燕几是一种错综分合的案几,可以拼成各种图形,古人按图设席,供宾客娱乐。后来,将这种大人用的实用品缩小,就演化成了玩具七巧板。它是将一块正方形的纸板分成七块,用它们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这种玩具很早就传到了国外。据说十八世纪末的拿破仑一世就十分喜爱玩七巧板。他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得其时他爱不释手。即使后来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也念念不忘玩七巧板。西方人还给七巧板起了“唐图”这个名字。
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了。清代有一位叫童叶庚的人,将七巧板加以改进,七块变成了十五板,改名为“益智图”。顾名思义,就是有益于智力的图板,这就更名符其实了。它比七巧板拼的图样多,更吸引人了。古代许多文人还用它拼成戏文诗意。
【九连环】
也是一种古老的智力玩具,据考证它的历史最少有几百年。宋代以后在民间广泛流行,它的结构比拼图玩具稍微复杂一点,是用铁丝和铁片制成的。它共有九个环和一个柄,玩法是要把九个环一个一个套到柄里去。然后一个一个取下来。看起来不难,真正玩起来却颇费周折。15世纪已流传国外,被外国人称为Chinese Ring,认为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奥妙的玩具之一。
【华容道】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智力玩具和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华容道”就是其中之一,它联系着《三国演义》里一个故事:曹操在赤壁打了败仗,好不容易才从华容道逃出来。它有一个带二十个小方格的棋盘,代表华容道。棋盘下方有一个两方格边长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盘上共摆有十个大小不一样的棋子,它们分别代表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关羽,还有四个卒。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出华容道。这个玩具引起过许多人的兴趣,大家都力图把移动的步数减少。据国外资料声称,美国数学家加德纳已经创造了步数最少的世界记录81步。其实早在抗战时期,我国新四军里就广泛流传这种玩具,他们早已经创造了这项世界记录,只是限于当时条件没有公开发表而已。
【骨牌与骰子】
骨牌是长方形的,上面刻着几种花纹;骰子是正立方体形的,六面刻有点子。这两种东西本来都是有益的玩具,可悲的是,后来竟被当成了赌博工具。然而庆幸的是,一些有心人将它们加以改造,又演变成了全新的智力玩具:“伤脑筋十二块”和“包你迷”。
【“伤脑筋十二块”】
几乎是在国内外人士不约而同的研究下诞生的。“伤脑筋十二块”是中国人取的名字,它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玩具的构造和功用。它也是拼板玩具,共十二块,每一块都是由五个小正立方体组成的,形状各不一样。它不仅可以拼出许多平面图形,而且可以拼出有趣的立体图形,甚至还可以当棋子在国际象棋棋盘上下棋。国外叫这种玩具为“潘多米诺”,意思就是骨牌,这倒也说明了这种玩具是从中国的骨牌演变而来的。
【包你迷】
也是中国人起的名字,意思是十分迷人。而国外人取的名字叫“立即疯”,意思是玩起来可以达到使人马上发疯的程度。这种玩具很简单,找四个一样大小的正立方体木块或纸盒,依图6所示的色标,在它们的六个侧面上涂上四种不同的颜色,比如红,绿,蓝、白。玩法是把四个正立方体叠成一个正立方棱柱,使棱柱的四个侧面都分别有四种颜色。这个要求看起来也不太难,实际上一玩就知道谈何容易!
【鲁班锁】
一种立体插接玩具,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拆的玩具,让儿子拆开,儿子忙了一夜才拆开。后人把这种玩具叫做鲁班锁,也叫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芳等,是以六根长短粗细相同的短木用不同的榫卯结构组合成的。美国1857年出版的《魔术师手册》中,就引进了中国的“六子连芳”,可见这种玩具传到国外最少也有近150年的历史。鲁班锁实际是一种涉及立体几何知识的玩具。通过几何分割,可以组成多种锁定方式。近来,美、英等国数学家采用电脑发现,6根木条组成的样式多达119963种。可见,其奥妙无穷也。
其它类型玩具
【泥玩具】
泥玩具不易保存,怕潮、怕碰、怕压,因此,年代久远的实物极为罕见。古代的泥玩具都随着岁月的长河消逝、损毁,重新回归于大地。其实,中国泥玩具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同步。史前遗物中的彩陶上已经出现了捏塑、雕塑、印塑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甘肃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盖饰等等。这些作品的工艺特征明显地标示着泥塑艺术的成功,理当视为泥玩具的萌芽。
【布玩具】
民间布玩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布工艺品。在过去,每逢过节,当地姑娘们用各种丝绸、绒布缝制成针扎、荷包和各种小玩具,相互媲美。这些工艺品除自己欣赏和供小孩子玩耍外,还可以馈赠亲友。多余的作品拿到集市上、庙会上销售,已相沿成习。
【节令玩具】
节令玩具是指那些在特定的节日里所出现的玩具,如春节的烟花爆竹,元宵节的走马灯、玩具灯,端午节的香包、布老虎,以及中秋节的兔儿爷等等。这些玩具常常与有关节日的传说典故相联系,体现了节日的民俗内容,成为节日的标志。节令玩具的时间性很强,节日过去,玩具遂被搁置;节日来临,玩具又开始流行。它们丰富了节日气氛,成为节令习俗的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喜爱。
【花灯玩具】
民间花灯玩具,是以趣味性、游艺性集于一身,歌颂生活,赞美人生为主题,用于儿童玩赏,成年人娱乐。
山西民间花灯玩具,是流传于三晋乡村的传统工艺品。是人们利用竹、木、金属、布绸、彩纸、葵花杆、高梁杆等材料,根据当地群众的审美习惯、审美意识并综合彩扎、裱糊、编结、辅以剪纸、木版年画或手工彩画等造型手段制作的灯彩玩具。
儿童花灯玩具以手提式多见。一般都是篾扎纸糊,内装小红蜡烛。农村传统的小花灯,用高梁杆扎架,麻纸糊面,用色彩画人们喜爱的动物或神话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画,或贴上民间剪纸,内装小油灯。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彩纸或绸布糊面,内装蜡烛。在制作技艺上虽然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和制作风格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棉塑玩具】
一个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几根剥了皮的高梁杆和少许的胶水。制作简便,先把几根高梁杆芯扎成骨架,将蓬起的棉花轻轻缠于骨架上,再用胶水粘塑定形,胶水涂多涂少,可塑出不同形状。最后在形体表面均匀地涂一层胶水固定造型,然后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动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预先备好的卟啷摇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摆设欣赏又可随手玩耍的声形并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艺人们常常是现做现卖,边表演边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飞禽,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游记》中精灵的孙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猪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棋类玩具】
棋类玩具中的围棋,汉代开始已传出国外,至唐代被列为琴、棋、书、画人的文化修养四要素之一。象棋,到宋代形成后,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大众化棋类游戏玩具之一。
中国民间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长期植根于民间,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独子棋、双虎棋、牛角棋、四色棋、五子棋、双步棋、羊拐棋、碗棋、西瓜棋、爬山棋、方圆跳棋、斗狮棋、直棋、圈棋、四季棋、捡石子棋等。
*以上内容采编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