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杀青和影视剧的“杀青”可没有半点关系,所以我们赶紧跳到第二种场景——竹简制作。
说起竹简,那可得从古代说起。我们都知道,古人没有纸,文字需要刻在龟壳或者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因为龟壳的供应量有限,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就需要大量的牛肩胛骨来代替。那时候,16万片甲骨可能需要四万只乌龟,想想看,这么多乌龟大概99%都要被宰杀,简直血腥!而且龟壳太硬,刻字费劲。于是,竹简便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更为方便的选择。
竹子也有生命,虽然不像乌龟那样要被宰杀,但相比之下,它确实更容易批量种植,满足需求。竹简虽然比龟壳好用,但也有不少问题——竹简表面光滑,刻字时不小心就容易伤到手,而且竹子含水量高,容易腐朽,还容易蛀虫。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古人发明了“杀青”这个工艺。
《后汉书·吴祐传》中就提到过:“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为汗简。”意思是把竹简放到火上烤,把竹子里的水分蒸发出来,表面看起来像是出汗一样,因此叫做“汗简”。经过烘烤的竹简也不再那么翠绿了,所以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杀青”。
而且,历史上“汗青”也常用来指代历史记载。文天祥曾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要以忠诚之心照亮历史。唐代刘知几也有一句话:“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形容编写史书的艰难。
回到杀青,竹简经过“杀青”处理后,便成为了适合书写的工具。不过,竹简依然有个问题,就是写字不方便,而且太重,搬运起来相当麻烦。比如,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竟然用了三千多片竹简,雇了好几个人才抬进去!这要是普通百姓,光是劈竹子和“杀青”就得费上几个月的时间。
更有意思的是,“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下》。意思是,如果用竹简来比喻,五车竹简其实并不算多,今天大概相当于几百兆的存储空间而已。由此可见,竹简在古代的确是不太方便的,最终纸张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不过,纸张上的文字仍然需要经过“杀青”处理。古代的造纸原料包括竹子、树皮、破布等,为了让纸张变得更加洁白,竹子和树皮上的青色依然需要被去除,这个过程仍然叫做“杀青”。《天工开物》就详细记录了古代的纸张杀青过程:“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除了这些,杀青在古代还有一个引申义,就是“定稿”。西汉的文学家刘向在《战国策序》中就写道:“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这句话的意思是,春秋时期的事已经过去,楚汉之争也已经结束,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已经定稿,不会再有更改了。而在刘向整理的许多古籍中,每当校对完成时,他都会写上“杀青”二字,表示已经没有问题,可以正式定稿了。
所以,影视剧中的“杀青”就有了它的特殊含义——拍摄完成,所有内容已经定下来,进入后期处理阶段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